合陽民間傳說——韓信木罌渡與洽吳浮橋
| 招商動態 |2016-07-21
洽(音hé)川鎮在古時就稱洽川,位于黃河中游西岸,因洽水而得名。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們在這里繁衍開發。四千多年前,夏啟支子在此建立“有莘國”,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魏王豹憑借黃河屏障(背叛)反漢,漢淮陰侯韓信命大將灌罌領一萬兵馬和一百只渡船于臨晉下游佯渡,迷惑魏軍,其親率曹參帶領大軍在合陽夏陽村一帶駐扎,沒有渡船,便收買了大量肚大口小的陶罐用木塞封口扎于小木棍兩頭,利用其浮力巧妙地做成歷史上最早的渡河助泳器,一聲令下,千軍萬馬由此渡過黃河直逼魏都安邑,活捉了魏王豹。因此,夏陽渡又名“木罌渡”或“淮陰渡”。古詩云:“木罌飛渡笑艨艟,相拒蒲津讓首功。壇上英雄隨水去,濤聲猶似戰河中”。
自古以來,黃河在此制約著秦晉兩岸的經濟發展和人們的生產生活。而洽川“夏陽渡”不僅是秦晉的軍事要沖,而且又是水上商業碼頭(昔日合陽縣衙在此設立)。為秦晉兩岸民生大計立下了汗馬功勞。
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洽川人繼承發揚了先祖勤勞勇敢的光榮傳統,銳意創新,與時俱進。先后在此開發了全國最負勝名的黃河濕地、洽川被列為國家級重點名勝景區,其處女泉被譽為“神泉”、“天下奇泉”。古人有詩贊曰:“源吞群玉臺前月,波染蓬萊島下晴”。綿延十畝瀵泉、百畝荷池、千畝魚塘、萬畝蘆蕩,蔚為奇觀。建成了世界揚程最高、流量最大、設備最先進的大型現代化水利工程——關中東部抽黃灌溉工程東雷二級站,并被列入國家級水利景區“黃河魂”。
隨著合陽縣“旅游名縣”戰略目標的實現,2007年4月,合陽縣委、縣政府在“西洽會”上出臺多項優惠政策,招商引資,與陜西軟件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洽川黃河浮橋建設項目,引資4900萬元。該項目起點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洽川至山西臨猗吳王渡口,全長18.1公里,采用二級公路技術標準,浮橋由2艘躉船和29組承壓舟組成,行車道寬度9米,設計荷載120噸。于07年8月28日開工建設,至08年5月1日建成通車。它標志著秦晉兩岸數代人們的夙愿終于得以實現。
昔日的韓信“木罌渡”被現代化科學技術所代替,特別是對促進中西部黃河金三角的秦晉豫社會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提升國家級洽川風景名勝區的品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重大作用。
